江陵之祸:焚书十万余卷、士族十万为虏,为何这场浩劫鲜有人知?
公元554年冬,西魏铁骑攻破南朝梁的都城江陵。短短数日,十万士族百姓被掳北上,十四万卷典籍化为灰烬,一座文化繁盛的江南重镇沦为死城。这场史称“江陵之祸”的浩劫,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“靖康之耻”,却在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。为何这样一场几乎斩断华夏文明脉络的灾难,被后
公元554年冬,西魏铁骑攻破南朝梁的都城江陵。短短数日,十万士族百姓被掳北上,十四万卷典籍化为灰烬,一座文化繁盛的江南重镇沦为死城。这场史称“江陵之祸”的浩劫,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“靖康之耻”,却在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。为何这样一场几乎斩断华夏文明脉络的灾难,被后
一说起“焚书”,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,肯定是秦始皇,那场烧光天下诗书的大火确实厉害,可历史上还有一场更惨烈的,对咱们华夏文明的打击几乎是断了根的文化浩劫,却怪得很,就那么被埋在了故纸堆里,没几个人知道。
公元554年的残冬,长江如一条冰封的灰练缠绕在江陵城外。城内死寂,仅剩下几缕孤烟在彻骨的寒意中凝滞不散。城外,来自北方的西魏大军犹如严霜覆盖地面,铁甲与长矛闪着寒光,将这座南朝梁朝的最后孤城死死围困。
“靖康之耻”因北宋皇室的悲惨遭遇及对中原社会的巨大冲击,广为人知,常被后世提及。与之相比,南北朝时期的“江陵之祸”,尽管在当时几乎给华夏文明带来了毁灭性打击,却鲜为大众熟知。